高考语文之考场版阅读之古诗文阅读(二)
见“色”明意
“见“色”明意”是我自创的一种说法,具体的意思就是说,景物描写中如果有色彩,可根据色彩来推断诗人的悲喜情感。
苏轼赞王维的诗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”,王维的诗在色彩运用上浓淡相宜,搭配妙绝。一种是以淡色入笔,以青、白运用最多,这与其修禅隐逸之心相契合,同时巧妙传递不同情思。 当他送别故友时,“湖上一回首,青山卷白云”,“日落江湖白,潮来天地青”。信手拈来。 当他隐居终南山,“白云回望合,青霭入看无”,又在行云流水中传递着归隐的淡然。还擅长冷暖色调对比,当他送别友人出塞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的意思,“沙平连白雪,蓬卷入黄云”的黄白反差里,尽显慷慨苍凉。
古人掌握了色彩传递情感的密码,运用起来得心应手。我们在鉴赏诗歌时也可以抓住景物中的色彩来窥见作者的情感。
景物中多用暖色调,或者色彩鲜艳、繁多,作者的情感多是喜悦的。比如:
1.“日出江花红胜火,春来江水绿如蓝。”——唐·白居易《忆江南》
这句诗描绘了春天早晨江边的美景。太阳升起时,在阳光照耀下江边的花朵显得比火焰还要红艳;随着春天的到来,江水也变得碧绿如蓝草。
诗句中的“红”“绿”色彩鲜明,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、美丽动人的景象。表现出对江南的喜爱。
2.“两个黄鹂鸣翠柳,一行白鹭上青天。” ——唐·杜甫《绝句》 这句诗描绘了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,一行白鹭飞向蔚蓝的天空。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生动描绘,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。
诗句中“黄”“翠”“白”“青”色彩清新可爱,万物复苏,和谐共处,不仅有对春天的喜爱,还有对整个自然界的赞美。
3.“荆溪白石出,天寒红叶稀。 山路元无雨,空翠湿人衣。”——唐·王维《山中》
这首诗,读来仿佛作者将绘着初冬山中景色的画卷般徐徐展开在眼前: 天寒水位下降,荆溪之水也变得清浅,露出磷磷白石;秋日天寒,绚丽的红叶凋零了大半,满山的苍松翠柏,蓊郁青葱,似乎可以溢出绿色的水汽。行走在其中,能感受到细雨湿衣般的凉意。稀疏的红叶在苍翠的背景下,没有萧瑟之感,却让人生出怜爱之意,流连之心。
类似的其他诗句还有很多,又如:
4.千里莺啼绿映红,水村山郭酒旗风。 ——唐·杜牧《江南春》
5.江碧鸟逾白,山青花欲燃。 ——唐·杜甫《绝句》
6.遥望洞庭山水翠,白银盘里一青螺。 ——唐·刘禹锡《望洞庭》
景物中多用冷色调,且搭配有“霜”“冷”“凉”“孤”等等词语,作者的情感多是悠然恬淡的、悲伤的、孤寂的、哀怨的等等。比如:
1.山月皎如烛,风霜时动竹。 ——唐·韦应物《同褒子秋斋独宿》
那远山的月光皎洁宛如夜烛般照人,秋风窸窣偶尔吹动着窗外的竹林。增添了夜晚的寒意与动感。
2.“白露湿萤火,清霜凌兔丝。”——唐·李白《代秋情》
一位独处之思妇看到秋天的露水把萤火虫打湿,严霜使兔丝草枯萎了。白露、清霜等描画出秋天的萧瑟、肃杀、凄冷,从而写出主人公的凄苦心情。
......
示例:
初冬山居即事十首
吴芾〔宋代〕
节物随时变,斜阳一望中。
暮云重叠碧,远树浅深红。
菊色滋寒露,芦花荡晚风。
一樽谁与共,独立意无穷。
有人认为:尾联“一樽谁与共,独立意无穷”,诗人在欣赏完初冬的美景后,有一种无人共享这美景的遗憾,“想找人饮酒来排遣孤独”。这种说法正确吗?
如果运用“见“色”明意”的方法,看到诗句中有多种色彩:“碧”、“浅深红”、菊花的“黄或白或紫”等、芦花“白”,色彩鲜艳,加上“斜阳”余辉笼罩万物,应该是美景,喜悦之情。
赏析诗歌:
题目和首联点明时间和季节,初冬时节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的意思,居住在山中,诗人在斜阳下赏景,眼前景物已经随着时间的变换而变化。
傍晚时分,厚厚的云朵层层叠叠,遮住碧空;远处的树木有的是深红色的,有的是浅红色的。这两句诗作者巧妙地组合色彩元素,用细腻笔触勾勒出暮云如碧浪层叠、远树似霞彩晕染的美景。
菊花的花瓣上有几滴寒露,溪流边的芦苇随着晚风荡漾着。颈联“滋”与“荡”赋予菊花、芦花以活力,生动诠释了初冬季节独特的生机与灵动美感。同时又在原来的“浅深红”上,多了菊花的“黄或白或紫”等、芦花“白”,画面色彩繁复而艳丽,更让人心生欢喜。
举着酒樽,一个人在这里赏景,又有谁能见到眼前如此之秋景,心潮澎湃,无法用言语形容。
请欣赏
《行香子·树绕村庄》
宋·秦观
树绕村庄,水满陂塘。 倚东风,豪兴徜徉。 小园几许,收尽春光。 有桃花红,李花白,菜花黄。 远远围墙,隐隐茅堂。 飏青旗,流水桥旁。 偶然乘兴,步过东冈。 正莺儿啼,燕儿舞,蝶儿忙。 春天的村庄里,绿树绕着村庄,春水溢满池塘,小园很小,却收尽春光。桃花正红,李花雪白,菜花金黄。
秦观以白描的手法、浅近的语言描写了色彩缤纷的春花,勾勒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田园风光图。
限时特惠:本站每日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副业创业课程,一年只需98元,全站资源免费下载!点击查看会员权益
站长微信:CGXDP666